“好人”是一個朴實親切的稱呼,有時甚至可以代表所有的感謝和贊美。我們希望像“溫情紙條”這樣的事情多起來,就是要把單個的“好人現象 ”轉化為一種“好人效應”,讓好人們的言行成為一座座社會的“燈塔”,不僅要用高尚的德性撥開大家心中的霧霾,更要照亮大家的內心,把這份光與熱不斷傳遞開去。
  要讓“好人效應”鼓舞人心,首先必須讓好人得到好報,好人得到尊重。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向善空間,當我們看到做好事不僅確實替人排憂解難,還能得到精神上的充分肯定與高度評價,常常會在深受感染的同時激發出自身的道德自覺。這大概就是見賢思齊、擇善而從的含義了。好人好事對所有社會成員的示範意義和引導作用,也在於此——我們身邊有無數好人,我們也該成為他人身邊的好人,如此相互守望相助,大家才有安全感和幸福感。
  要讓“好人效應”鼓舞人心,還要深入到每個好人好事的邏輯中去,不用概念模糊個性,不用口號拔高善意。張潔與小陳的故事,告訴我們最大的道理就是做好人只不過是要做一個正常的、有溫度的人,遵從自己的內心和良知去做事。惟其平凡,惟其自然,人人才都可以做好人,辦好事;惟其真實,惟其將心比心,做好人做好事才可持久。那些生活中不經意的溫暖點滴,才是最珍貴的人生經歷。
  我們期待“好人效應”的實現,這是一個由個人善舉到好人頻出的過程。它不僅是個體的道德追求,也將凝聚為城市的品格和發展的動力。讓我們 一起來參與和見證!  (原標題:張潔善舉引發“好人效應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p45mprsm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